问题 | 仲裁是否能作为起诉依据? |
释义 | 合同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仲裁裁决一裁终局,法院不受理仲裁协议有效的起诉。裁决被法院撤销后,可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或起诉法院。申请仲裁需满足条件:有仲裁协议、具体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且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 合同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仲裁裁决一裁终局,法院不受理仲裁协议有效的起诉。 法律分析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合同是只载明了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应该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如果仲裁解决不了的,可以提起诉讼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五条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第九条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仲裁协议; (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拓展延伸 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及其法律效力 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及其法律效力是指在特定的法律背景下,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以及其所产生的法律效力。仲裁程序适用范围通常涵盖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纠纷等各个领域。仲裁作为一种独立、中立、高效的解决争议方式,可以减轻法院负担,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其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和具有终局性。当仲裁裁决经过法院确认后,具备与法院判决同等的法律效力,各方当事人应遵守裁决结果。然而,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法律规定进行理解和适用。 结语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合同中明确约定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仅在仲裁无法解决时,方可提起诉讼。仲裁程序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纠纷等。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和强制执行力,一旦经过法院确认,其法律效力与法院判决相等。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可能存在差异,需具体参照相关法律规定。仲裁作为一种高效、独立、中立的争议解决机制,有助于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减轻法院负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四章 仲裁程序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五十条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四章 仲裁程序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九条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四章 仲裁程序 第一节 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