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虚假宣传导致合同解除问题 |
释义 | 虚假广告导致的合同可撤销,包括虚假质量、商品标识、合同主体、宣传和价格五种欺诈行为。合同可解除的情形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需在一年内向法院仲裁机构申请。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在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可行使撤销权。 法律分析 因虚假广告而签订合同的,所签订的合同是可撤销的,广告宣传的内容无法实现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虚假广告的欺诈行为有以下五种: 1、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 2、虚假的商品标识欺诈行为; 3、虚假的合同主体欺诈行为; 4、虚假的宣传欺诈行为; 5、虚假的价格欺诈行为。 虚假宣传可以解除合同。可以解除合同情形主要有如下几种: 1、合同是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 2、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 3、乙方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所订立; 4、必须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向法院仲裁机构申请; 5、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可以行使撤销权。 拓展延伸 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探讨 虚假宣传是一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它不仅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还可能导致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在法律层面上,虚假宣传涉及到多个法律问题,如欺诈、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惩罚。消费者可以通过向相关机构投诉、起诉虚假宣传者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消费者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争取获得赔偿。综上所述,虚假宣传引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法律课题,需要法律界、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来解决。 结语 虚假宣传涉及的法律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导致经济损失。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管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可投诉、起诉虚假宣传者,维护自身权益。法律援助可助消费者争取赔偿。虚假宣传引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法律课题,需法律界、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解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