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保密法第四条规定是什么 |
释义 | 保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一、行政处罚决定书能否公开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因此,行政处罚决定书可以公开。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二、司法维权活动举行公开宣判违法吗 法律规定公开宣判是不违法的,公开宣判程序是诉讼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公开宣判程序应当与立案、开庭审理、执行等程序一样应该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 三、慈善机构应该在多长时间要向社会公开 慈善机构应该三个月向社会公开。 由于公益慈善组织运营资金来自于社会公众的捐募或者是政府补贴资助,而组织的实际运营人也是从组织的运营资金中获取自身的日常劳务费用,为此,非常有必要把组织运营资金的开支细节加以透明公示,以便于实际运营人获取组织之外的公众的信赖,使组织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更多的捐募款项。 慈善机构(慈善组织)或称公益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任何人士捐款给法定认可的慈善组织,可以获得有关的扣税优惠;而任何人士捐款给没有慈善组织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该笔捐款不能申请用作相对的扣税。 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慈善组织符合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条件的,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公开募捐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由民政部门直接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制定募捐方案。募捐方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时间和地域、活动负责人姓名和办公地址、接受捐赠方式、银行账户、受益人、募得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余财产的处理等。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四条,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