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是从司法局执行开始算吗 |
释义 | 缓刑不是从司法局执行开始算的,而是从判决日期开始算。缓刑又称缓量刑,是指对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罪犯,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的刑罚。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需要去司法局参加社区矫正,司法局是负责管理和实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就是在综合考量之后确认嫌疑人确实犯了错,但是过错性质并不严重的前提下才可以予以缓刑,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施社区矫正的行政机关,犯罪分子被判处缓刑后需要在判决书生效的十日内向司法局报道。 至于缓刑的期限,在司法实践中最常看到的是“缓期两年执行”以及“缓期四年”,但其实这些期限背后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按照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也就是说假如某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三个月,则缓刑期限至少也在3个月以上,但是必须在一年以下;某犯罪分子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则其缓刑期限必须在2年以上,五年以下。 缓刑的起算日是从判决确定之日开始,而“判决确定”的意思就是指判决正式生效。如果某犯罪分子一审审判宣布缓刑之后提出了上诉,则这次庭审的判决并不能生效,直到二审判决给出确定的处罚之后才开始计算,即便二审审判结果与一审一致,也应当以二审判决生效之日开始计算。 宣告缓刑是法律给予了一次信任,并不代表行为人已经逃离了法律的约束,所以在缓刑期间,行为人务必要遵守以下条约: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所以缓刑期间看似自由,实则并没有那么自由,只是相对于在监狱中服刑来说,行为人起码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而如果行为人没有珍惜这次机会,屡教不改,在缓刑期间又犯了严重过错,则仅有一次的“网开一面”的机会也没有了,只能接受制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