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精神损害与交通事故赔偿 |
释义 | 交通事故受害人及其近亲属若遭受精神损害,有权获得赔偿。根据最高法院解释,严重后果的精神损害可请求精神抚慰金,非严重后果的可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等。精神抚慰金可以以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或其他方式给予。 法律分析 如果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因交通事故遭受精神损害的,可以获得赔偿。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第九条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拓展延伸 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纠纷及争议解析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交通事故中,由于受害人的精神状态受到损害而导致的赔偿请求。在法律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常常引发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确定精神损害的程度、赔偿标准以及责任归属等方面。法律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争议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各地法院和相关法规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标准和赔偿金额也存在差异。因此,解析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纠纷及争议,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相关判例以及专业意见。只有在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评估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和建议。 结语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若遭受精神损害,有权获得赔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可依法确定。若侵权造成严重后果,人民法院可判令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于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侵权精神损害,法院可根据情况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及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存在争议,需要综合法律法规、判例和专业意见来解决。准确评估赔偿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和建议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八条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七条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六条 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