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扫黑除恶刑事审判标准有哪些? |
释义 | 扫黑除恶中,当事人可能被认定的罪名及刑罚: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最高处七年有期徒刑并没收财产;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最高处十年有期徒刑;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最高处五年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最高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在扫黑除恶中,当事人最有可能被认定的罪名及刑罚为: 1.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2.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扫黑除恶行动的法律依据和实施策略 扫黑除恶行动的法律依据和实施策略是在中国政府的引领下,为了打击黑恶势力、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平正义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其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专门执法机构、加强情报信息共享、完善执法合作机制等。此外,还采取了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一盘棋”工作机制,通过综合运用刑事、行政、经济等手段,全面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组织、头目和保护伞。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扫黑除恶行动的认知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法律依据和实施策略的有机结合,扫黑除恶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结语 扫黑除恶行动以法律依据和实施策略为支撑,有效打击黑恶势力,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平正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涉及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将面临严厉刑罚。同时,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也将受到法律制裁。通过建立专门执法机构、加强情报信息共享等实施策略,全面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组织、头目和保护伞。扫黑除恶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做出了积极贡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犯前三款罪又有其他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一)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 (二)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 (三)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 (四)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