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面对不愿意出庭作证的证人,法院有哪些应对措施?
释义
    如何处理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问题,包括申请法院进行证据保全和公证证明等途径;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和执法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民事诉讼中证人需要具备知情能力、正确表达能力等资格条件。
    法律分析
    一、证人不愿出庭作证怎么办
    证人不愿出庭作证可以采取下列途径处理:
    1.申请法院进行证据保全。
    对证人的证言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对于证据保全的申请法院一般是用裁定支持或驳回,法院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被保全人对该裁定也有权异议,但该异议不影响裁定的执行。
    2.申请公证证明对于公证行为。
    目前我国立法层次太低,主要是国务院的规定和司法部的配套规章。民事诉讼法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二、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
    证人不出庭作证往往是基于下列原因:
    1.证人受传统落后的思想影响,主观上不愿出庭作证。有些人法律意识不强,认为作证就是在人家背后下“黑手”,不是光明正大行为,会被人耻笑。而有些人则缺少正义感,“不关己事,高高挂起”。
    2.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的执法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认为证人证言的书面材料和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效力都是一样的。
    3.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健全。
    三、民事诉讼中证人的资格条件
    民事诉讼中证人需要具备如下资格条件:
    1.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知道案件情况”,能够“辨别事非”,能够“正确表达”的人,是取得证人资格的绝对条件。
    2.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3.证人只能是当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况的人。案件的当事人由于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不能作为证人。
    4.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结语
    在处理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情况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申请法院进行证据保全,以确保证人的证言不被破坏;二是申请公证证明对公证行为,使公证成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可能是受传统思想影响或缺乏正义感,也可能是执法人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相关规定也不完善;在民事诉讼中,证人需要具备知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资格条件,同时不能是当事人,也不能是无法正确表达意愿的人。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条 人民法院准许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的,应当向证人送达通知书并告知双方当事人。通知书中应当载明证人作证的时间、地点,作证的事项、要求以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等内容。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事项与待证事实无关,或者没有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必要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当事人的申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五条 证人出庭作证后,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证人出庭作证费用。证人有困难需要预先支取出庭作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证人的申请在出庭作证前支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二条 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语言。
    证人作证前不得旁听法庭审理,作证时不得以宣读事先准备的书面材料的方式陈述证言。
    证人言辞表达有障碍的,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