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汽车事故后逃跑者的法律后果 |
释义 | 交通事故中逃逸的严重性及相关法律规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者可能被判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情况分为三种:1)不知他人死亡而逃离现场;2)故意将受害者丢至隐秘处致死;3)发现受害者受伤后逃离且不报案致死。同行知情但肇事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同行可能会被定罪。交通事故不仅影响受害者,也牵涉到两个家庭。因此,遵守交通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的重要举措。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或者是重伤,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情况,一般会判处相应的刑罚,而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属于加重情形,其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肇事之后逃逸的也可能会存在多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发生的交通事故,直接造成受害者死亡,如果肇事者并不知情有人受伤或者死亡,那么不属于肇事逃逸的情形。只有当肇事者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明知他人死亡而逃离现场,了且不向当地公安机关自首的,法律认定为,属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并且第一种情况造成交通事故的肇事者,主观不故意,意思是发生这件事情客观与原因,可能是因为肇事者危险驾驶行为导致的。 第二种情况,当肇事者发现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受伤,因为心里感到害怕,或者是其他原因,将受害者丢至隐秘之处,比如说荒地等,没有人经过的地方,致使受害者死亡,那么法律认定为肇事者在做出此行为主观存在故意,受害者的死亡归责于肇事者的后一行为,那么肇事者的后一行为,我们可以认定为是故意杀人。 如果肇事者与他人同行,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 是由他人下车对受害者进行检查,或者是他人将受害者丢置隐蔽之处,而肇事者对此事并不知情,那么肇事者就不属于故意杀人,而同行知人会因此定罪量刑。如果再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肇事车辆的所有人以及车辆同行之人,或者是车辆挂靠的公司在知情不报的前提,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法律也会予以相应的处罚。 第三种情况,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肇事者发现有受害者受伤,但是出于心里害怕或者是其他原因,逃离现场,且事后没有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导致受害者在此过程当中,因为失血过多,或者是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而死亡,那么法律将此认定为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车辆行驶是有风险的,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尤其是严重的交通事故,那么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受害者,一般会是两个家庭受到牵连。所以我们在行车过程当中,或者是行人过马路,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生安全。 结语 交通事故中的肇事逃逸行为涉及多种情况,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肇事逃逸并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将面临严厉的刑罚。无论是因不知情而逃逸,还是因害怕或其他原因而隐瞒受害者的死亡,法律都将予以追责。交通事故不仅影响受害者,也牵涉到两个家庭的利益。因此,在行车和行人过马路时,我们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也是为了保障自身的人生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 交通警察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〇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