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驶离和逃逸的区别 |
释义 | 1、区别很大。在于主观上有没有逃避责任的目的,其主观目的从客观行来界定。2、逃逸,其主观目的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而离开现场。要承担全部责任。3、逃离,主观上没有逃避事故责任的想法,但因其他原因离开现场。例如害怕被殴打而离开现场向公安机关投案。 一、怎么认定交通肇事行为 (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 (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否则亦不能认定有逃逸行为。换言之,逃逸是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 (三)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的目的。 (四)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二、肇事逃逸会付什么责任 肇事逃逸的责任包括: 1、交通肇事逃逸或存在着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犯罪分子会被法院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由于逃逸导致别人死亡的,犯罪分子会被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饮酒后或醉酒驾驶机动车而导致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1、前提。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肇事行为没有达到犯罪标准,即使逃离现场亦不构成法律上的逃逸; 2、目的。逃避法律追究。不能是出于害怕伤者亲属殴打等其他原因或目的。 二、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是: 1、主观方面,行为人造成交通事故主观上是出于过失,逃逸行为是直接故意的; 2、主体方面,为一般主体,任何人只要从事对机动车船驾驶的,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3、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逃逸行为; 4、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交通秩序。 三、肇事逃逸有可能不知情吗 主要是看主观是否存在故意,如果没有故意,则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但需承担事故的赔偿责任。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是肇事逃逸,如果不知情而离开现场,要由交警根据调查的情况确定是否肇事逃逸。但实践中大多是被认定为肇事逃逸的。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