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医疗机构如何应对医疗事故
释义
    医务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疗事故和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需及时调查核实并向患者解释。发生重大医疗过失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减轻患者损害。医疗事故争议时,相关记录需在医患双方在场下封存和启封,由医疗机构保管。
    法律分析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拓展延伸
    医疗机构的事故预防与管理措施
    医疗机构的事故预防与管理措施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培训医护人员,以及定期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巡查。其次,加强医疗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医疗事故的预警和应急能力。另外,医疗机构应积极推行医疗巡查、医疗纠纷调解等制度,加强对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以及及时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必要的安抚和赔偿。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医疗机构能够有效预防和管理医疗事故,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结语
    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疗事故及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应在12小时内报告。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的损害。医疗事故争议时,相关病历资料应在医患双方在场时封存和启封。医疗机构应加强事故预防与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操作流程、设备维护、团队合作机制等,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法律依据
    第二十五条 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和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师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
    第二十条 医师个体行医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或者备案手续。
    第二十九条 医师应当坚持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遵循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用药。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