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拓展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范围 |
释义 | 1.拓展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行政案件审理中,只要具体行政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符合立法精神和行政目的就应认定其具有合法性或特定效力,予以支持。 2. 拓展行政判决方式。 一、债务判决书生效时间有多久 债务判决书生效时间有: 1、民事一审判决书上诉期间是15天,因此一审判决书的生效时间是在上诉期过了之后,也就是判决的15天以后生效; 2、二审判决,二审终审制度不会上诉。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二审判决书在送达时就生效。 一、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债权债务账目的核对; 2、发出商品及未结算采购物资的核对; 3、债权债务的清理。债权债务的日常清理,由财务、业务部及经管部门共同负责; 4、已确认无法收回的款项根据坏帐确认的条件转作坏帐损失。 二、一审和二审的区别有: 1、性质不同。人民法院第一审程序的审判依据是对行政案件的一审管辖权,其性质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人民法院第二审程序的审判依据是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下一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权,其性质是对第一审裁判合法性的审查,是将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的特定争议最终予以解决; 2、引起审理程序发生的原因不同。第二审程序基于当事人行使上诉权而发生,而第一审程序是基于原告行使起诉权而发生 3、审查对象和范围不同。一审法院审查的对象是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仅对所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相关的行政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而二审法院审查的范围除此以外,其直接审查对象还包括一审裁判是否正确,即二审程序中的审查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和一审裁判的双重性审查; 4、引起审理程序发生的诉讼主体不同。一审中的原、被告地位是固定的,有资格限制,提起诉讼并引起第一审程序的原告,即是行政对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二审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不固定,没有资格限制,原审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既可以充当上诉人、也可以充当被上诉人; 5、审理方式不同。一审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一律实行开庭审理,包括公开和不公开开庭审理;二审中,人民法院除应采取开庭审理方式外,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是什么 行政诉讼证据,指的是可以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所有事实依据,其具有合法性、客观性以及关联性,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证据通常包含有物证、书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或者受害人的陈述、现场勘查笔录、鉴定结果以现场笔录8种。 行政诉讼证据的主要作用为:说明或者证实行政案件的真实情况,所有行政案件的真实情况都需要有证据来加以佐证,一般在行政诉讼中,需要以证据的形式加以证明的对象包含有:当事人主张的法律依据以及程序性的事实、法院按照自己的职权范围调査案件的事实;专业的知识、过往习惯的经验以及定理;还有法律法规和其他行政规范性的文件等等。 三、政府的红头文件有法律效力吗 地方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只要不与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冲突,并且无违背现行法律法规的,就受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红头文件属于行政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一旦同法律冲突时,应按照法律执行。公民对红头文件的合法性有异议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由法院审理文件的合法性,如果不合法的,法院可以要求发布文件的机关作出修改或者废除。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