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强占土地强拆会怎么判? |
释义 | 强占土地强拆可能会被判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和罚金。对于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等行为,刑罚可达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强占土地的人之前是依法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涉嫌犯侵占罪的可能性。私人非法强拆他人房屋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政府行为的强拆可通过起诉行政机关寻求维权。非法强拆行为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受到法院量刑。 法律分析 一、强占土地强拆会怎么判? 1、强占土地强拆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具体的判刑规定如下: 《刑法》 第三百四十二条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四百一十条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若实施强占行为的人之前是依法获得的、他人的土地使用权,且土地的价值比较大,那么强占行为人有涉嫌犯侵占罪的可能。 《刑法》 第二百七十条 【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二、私人强拆别人房屋什么罪 1、如果个人非法强拆他人房屋,那么依法构成犯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私人是没有资格强拆别人的房屋,如果贸然强拆别人的房屋,不仅双方会引起冲突,甚至还有可能要为自己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如果强拆方属于政府行为,那么当事人认为这种强拆行为违反,可选择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公民、单位若是想要实施强拆行为,首先需要获得政府部门、或者是法院的许可。对于非行政强拆、司法强拆的行为,一般都是违法的。对于实施这些非法强拆行为的单位、公民,可能会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也有会被法院量刑的可能。 结语 强占土地强拆行为可能涉及多项刑事罪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和第四百一十条,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等行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若实施强占行为的人侵占他人财物,还可能构成侵占罪。对于私人强拆他人房屋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如果强拆行为属于政府行为,当事人可以选择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注意的是,非法强拆行为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可能被法院量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十一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17修正):第二章 公路规划 第十三条 公路建设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年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