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出院后误工费多长时间能够赔偿?
释义
    出院后误工费赔偿时间的规定和误工费的特点。误工费计算依据个人差异和推测性,时间计算根据医疗证明或伤残情况确定。误工费包括工资、津贴等,但不包括企业经营利益损失。赔偿需协商一致或法院判决,法院审理约需六个月。
    法律分析
    一、出院后误工费多长时间能够赔偿?
    出院后误工费多长时间能够赔偿的规定是:如果双方对于误工费的赔偿进行了详细的约定的,按照约定的日期和金额赔偿即可;如果双方没有达成一致,选择了到法院起诉的方式解决的,一般诉讼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需要根据法院的判决结果进行执行。
    二、误工费的特点
    1、受害人的收入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
    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受害人在遭受损害后,其损失的误工收入会因人而异。
    2、计算的依据各不相同。
    因行业和岗位的不同,以及受害人是否就业的不同,收入方式的不同,对于误工费计算的依据,也是因人而异。
    3、具有一定的推绎性。
    一般而言,应当以受害人在遭受损害前某一时段,能够正常工作、劳动可能取得收入作为参照或者依据。而对于该时段的可能收入,也只能根据一定客观数据,在排除对其收入产生不利或者有利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推算。
    三、时间计算的规定是什么
    1、非持续性的误工
    这种误工的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
    2、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
    这种误工的时间从受到伤害耽搁工作之日计算至定残之日的前一天。
    3、受害人因伤害死亡的
    从侵权行为开始计算,至受害人死亡之时止(或有的因受害人死亡不计算误工费,因死亡赔偿金已补偿预期收入)。
    四、包含项目有哪些
    1、误工费包括:工资、资金、津贴、课酬等。
    2、误工费包含全日制工作收入和兼职工作收入。
    3、须以“实际减少”的收入赔偿依据(差额赔偿原则)。
    如:受害人为某些单位人员时,其因受伤而误工时,单位并不一定会扣发部分或全部收入。
    4、受害人为企业经营者时不包括其所丧失的企业经营利益损失。
    因为企业经营利益并非单纯企业经营者劳动所创造,其还包括资金、设备、组织管理、知识产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企业经营者在其不能工作的时间内雇佣与自己具有相同能力的人管理企业或财产的费用则应作误工费予以赔偿。
    一般来说,如果涉及到误工费的赔偿的,接受赔偿和支付赔偿双方应当先就误工费的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之后按照约定的时间执行即可;如果是到法院进行起诉的方式进行的,需要根据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执行,但是执行前对于案件的审理时间大约需要六个月。
    结语
    根据相关规定,出院后的误工费赔偿时间取决于双方的约定或法院的判决。误工费的特点包括受害人收入能力和水平差异大、计算依据各异以及具有一定的推导性。时间计算规定分为非持续性误工、因伤致残持续误工和因伤害死亡。误工费包含工资、资金、津贴、课酬等,全日制和兼职工作收入都应计入。赔偿应以实际减少的收入为依据。对于企业经营者,不包括其所丧失的企业经营利益损失,但应赔偿雇佣管理企业或财产的费用。协商达成一致后按约定执行,诉讼方式需等待法院判决,审理时间约为六个月。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二条 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五条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七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3: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