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个人信息泄露是否犯法? |
释义 | 未经允许泄露他人身份信息违法,但不构成犯罪。违法者将被拘留十至十五日并罚款五千元,违法所得将被没收。单位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若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责任。 法律分析 擅自泄露他人身份信息一般属于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拓展延伸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及其应对措施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及其应对措施是指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日益突出,个人隐私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各国纷纷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以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传输等行为,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这些法律框架通常包括了个人信息的定义、个人信息的权利与义务、个人信息的处理原则等内容。同时,为了有效应对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各类组织和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漏洞修复等。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和应对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个人隐私权益。 结语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及其应对措施的出台,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施指导。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各国都在加强对此的监管和处罚。尽管擅自泄露他人身份信息不构成犯罪,但仍会受到行政处罚。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的建立和应对措施的采取,旨在规范信息处理行为,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需要法律和技术手段的共同支持,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合法使用和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