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16岁未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吗 |
释义 | 民法典规定,16周岁以上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但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可减轻其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从个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这些规定对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监护人的责任有了新的规定,体现了价值观的变化。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16岁未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吗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周岁以上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典》 第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责任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2、关于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监护人的责任有了新的规定,虽然在表面上的不同不是很大,但是其深层的价值观变化还是很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3、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规定与实践解析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在法律上,未满18岁的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所具备的能力和责任。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16岁未成年人被认定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独立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如签订合同、购买财物等,并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在实践中,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还需考虑其心智发展、理解能力等因素。因此,法律与实践需要相结合,对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法律规定为其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同时也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行使民事行为能力,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结语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16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被视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独立实施各种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实践中仍需要综合评估其具体情况。法律的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引导,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