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在职务范围内,以滥用职权、侵吞贪污、受贿行为触犯刑法的行为。其中,主观故意是职务犯罪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明知或应知其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且有意实施该行为的心理状态。 如何判断犯罪人的主观故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犯罪人的主观意图。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明知或应知其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并有意实施该行为。如果犯罪人明知或应知其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但仍然实施该行为,则可以认定其存在主观故意。 二是犯罪人的行为表现。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存在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表现。如果犯罪人的行为表现明显违法,且具有明显的违法犯罪目的和动机,则可以认定其存在主观故意。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一)明知是违法的,而实施该行为的;(二)明知是违法的,但放任其发生的;(三)因麻痹大意或者粗心大意,本应预见的结果发生了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过失犯罪:(一)没有预见犯罪结果的;(二)预见了犯罪结果,但是认为不会发生的;(三)没有尽到防止犯罪的职责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三条:公务员在职务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贪污公款,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本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