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中主观故意和动机是构成职务犯罪的两个重要因素。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已经明知或应该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的犯罪心态。动机则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根本目的和动因。在职务犯罪中,主观故意和动机的存在程度,直接影响了犯罪的性质和刑事责任的大小。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依法应当以受贿罪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招标投标、承揽工程、购买设备物资、安排职务、聘任、评职、晋升、调整工资待遇等方面,以贿赂、请托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 (二)利用职权,在资金拨付、承揽工程、购买设备物资、提拔任用、安排调动等方面,为亲友、特定关系人或者其他不法获利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其他在职务活动中有违法行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