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内容是否公平?诉讼维权途径有哪些? |
释义 | 当事人认为合同部分条款不公平不合理时,可以与对方商谈修改条款或签订补充合同。如果对方不同意,当事人可以在签订合同一年内起诉至法院要求撤销该不公平条款。根据《民法典》第151条,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显失公平,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撤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3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 法律分析 可以。当事人认为合同部分条款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情况,建议与对方商谈后,签订补充合同,修改完善相应的条款。对方不同意,可以在签订合同一年内,起诉至法院要求撤销该显失公平的条款。《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法律客观: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拓展延伸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措施有哪些?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措施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产品质量法则规定了生产者应当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并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情况进行了处罚措施。此外,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用于保护消费者免受虚假广告、欺诈行为的侵害。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投诉、仲裁、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措施是多样的,旨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结语 在合同条款存在不公平不合理情况时,建议当事人与对方商谈签订补充合同,修改完善相关条款。如对方不同意,可在合同签订一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该显失公平的条款。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予以撤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起诉权利。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保护措施,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第七条 房地产转让,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房地产转让当事人签订书面转让合同; (二)房地产转让当事人在房地产转让合同签订后90日内持房地产权属证书、当事人的合法证明、转让合同等有关文件向房地产所在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申报成交价格; (三)房地产管理部门对提供的有关文件进行审查,并在7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书面答复,7日内未作书面答复的,视为同意受理; (四)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实申报的成交价格,并根据需要对转让的房地产进行现场查勘和评估; (五)房地产转让当事人按照规定缴纳有关税费; (六)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核发房地产权属证书。 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第二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转让,实施房地产转让管理,均应遵守本规定。 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第八条 房地产转让合同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 (二)房地产权属证书名称和编号; (三)房地产座落位置、面积、四至界限; (四)土地宗地号、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方式及年限; (五)房地产的用途或使用性质; (六)成交价格及支付方式; (七)房地产交付使用的时间; (八)违约责任; (九)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