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村支部书记停职程序 -法律知识 |
释义 | 法律分析: 截止2018年国家层面没有出台针对村干部的停职相关法律规定,但有地方政府有自行出台针对村社干部“停职教育”暂行办法,具体可参照当地的规定来执行。例如:2018年黄岩区出台《不称职村社干部“停职教育”暂行办法》,将黄岩区475个行政村、15个居、27个社区1000余名干部纳为管理对象,对不称职的村社干部开展“停职教育”,进行“回炉再造”。黄岩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停职教育”的对象,主要指存在年末履诺考评被确定为不合格连续3次无故不参加乡镇街道、村社有关会议、拒不执行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等十种情形的不称职村社干部,“比如有村社干部坐班考勤时间连续三个月未达到规定时间,我们将对其开展‘停职教育’,一般先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安排进行谈话提醒,督促其自行整改,根据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正式启动停职程序。”扩展资料停职村社干部管理:“停职教育”期间将暂停行使相应职权,村主职干部仅享受基础报酬,其他村干部不得领取职务误工补贴。村社党组织书记“停职教育”期间,由基层党委(党工委)选派“第一书记”或指定其他党组织成员主持工作;其他村社干部“停职教育”期间,由基层党委(党工委)在听取村社“两委”意见基础上再确定负责人员。“停职教育”的村社干部重新返岗则要通过“重重考验”。在经过组织谈话、学习教育、实践检验、返岗申请等多道程序之后,由党委(党工委)召开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对“停职教育”期间表现良好,确已完成整改的,予以复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百一十一条 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