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院立案后能否撤诉? |
释义 | 公诉案件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诉案件撤回起诉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撤诉,但需符合规定且不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根据该指导意见,撤诉情形包括:无犯罪事实、非被告所为、轻微不危害、证据不足或变化、未达刑责年龄、精神病人无刑责、法律变化不追责、其他不追责情形。 法律分析 公诉案件到法院后可以撤诉。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诉案件撤回起诉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只要符合规定的情形,就允许撤诉,但是撤诉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是公共利益。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诉案件撤回起诉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三条对于提起公诉的案件,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撤回起诉:(一)不存在犯罪事实的;(二)犯罪事实并非被告人所为的;(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四)证据不足或证据发生变化,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五)被告人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的;(六)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的;(七)法律、司法解释发生变化导致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八)其他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 拓展延伸 撤诉申请的条件和程序 撤诉申请的条件和程序根据不同司法管辖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撤诉申请必须在法院尚未作出判决之前提出。其次,申请人必须是原告或其合法代表人,并且必须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撤诉的请求。此外,申请人可能需要支付相关的撤诉费用,并遵守法院规定的撤诉程序。具体程序可能包括填写特定的申请表格、提交相关文件和证据,以及参加法庭听证等。最后,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和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接受撤诉申请。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为一般参考,具体情况需根据当地法律和法院规定来确定。 结语 公诉案件到法院后可以撤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要符合条件,就允许撤诉,但不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撤诉申请需在法院未作出判决前提出,由原告或其代表人提出,并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申请人可能需支付撤诉费用,并按法院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最终,法院将根据法律和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接受撤诉申请。请注意,具体程序应遵循当地法律和法院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条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