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 |
释义 |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愿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并根据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该原则实质上是传统民法中所谓的意思自治原则。 民事活动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当行使民事权利并履行民事义务,在不损害别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一律平等,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别人合法权益,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绿色原则,应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合同相关法律中,自愿原则即体现为合同自由原则,表现为:结合同的自由。即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是否与别人缔结合同。选择相对人的自由。即指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与何人订立合同。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即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合同的内容。只要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内容不违背 法律依据: 一、《民法总则》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二、《民法总则》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法总则》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四、《民法总则》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五、《民法总则》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