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从哪天算起又至哪天止? |
释义 | 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之日是指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如果提出上诉或者抗诉后,经二审维持原判的,则应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判缓刑的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之日是指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如果提出上诉或者抗诉后,经二审维持原判的,则应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需要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进行考察,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予折抵缓刑考验期。判决确定之日一般理解为判决生效之日,但判决生效之日与实际接受矫正之日不是必然一致,尤其是实际交付延迟时,缓刑考验期已开始计算,而接受社区矫正却并未开始,造成两个时间期限客观上存在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刑法修正时存在疏漏,刑法修正案只对缓刑考验形式进行了修改,没有对考验期起始时间计算进行修改。刑法修改前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考察,修改后缓刑罪犯实行社区矫正,两者在具体要求上有质的区别。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首次入矫报到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并依此计算矫正期限起始。缓刑罪犯在延迟交付的情况下,缓刑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已不能匹配新规定要求。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第七十四条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第七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缓刑,可以视为社区矫正,在刑法上称作“缓刑考验期”,这个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也就是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计算。如果之前被关押,被关押的时间不计算在内。举例:缓刑三年,判决2017年10月22日生效,至2020年10月21日止。《刑法》规定:第七十三条第三款: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从哪天算起就不知道了,到哪天那就要看看是缓多久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