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诽谤罪既遂的量刑是怎么样的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诽谤罪的量刑标准,公开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被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难以提供证据时,人民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有相似之处,但客体、主观、客观行为和捏造事实内容不同。我国刑法对诽谤罪的规定较为严格,只有情节严重的诽谤行为才构成犯罪。
    法律分析
    一、诽谤罪既遂的量刑是怎么样的
    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被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规定的行为,告知人民法院,但确实难以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竞合
    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一)客体要件不同: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诽谤罪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二)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诽谤罪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三)客观行为不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诽谤罪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四)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与其他国家刑法关于诽谤罪的规定相比,我国《刑法》规定的诽谤罪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只有“情节严重的”诽谤行为才构成诽谤罪,而一般的诽谤行为只能作为民事侵权或行政违法行为处理。同时,我国《刑法》也将诽谤罪主要定性为“告诉乃论”的犯罪——即亲告罪。
    结语
    针对诽谤罪的量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外。对于被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虽然难以提供证据,但人民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此外,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有相似之处,但客体要件、主观方面、客观行为以及捏造的事实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我国刑法对于诽谤罪的规定较为严格,只有情节严重的行为才构成犯罪,一般情况下可作为民事侵权或行政违法行为处理。同时,诽谤罪被定性为告诉乃论的犯罪,即亲告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