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律规定探视权中止八周岁的内容是什么?
释义
    探视权是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的与子女见面交往的权利。根据《民法典》规定,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但如果探望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法院可以中止探望。中止的条件消失后,应恢复探望权。然而,行使探望权需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不当行使可能损害其权益。八周岁以上的子女若拒绝探望且没有强迫情形,则可以作为中止探望的事由。
    法律分析
    一、什么是探视权?
    探视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探望权从法理上看,是基于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只要身份关系存在,探望权就应该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权利。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父母的探望权】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二、中止探视权的规定
    对中止探望的条件《民法典》第1086条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然而由于中止探望权行使直接涉及到未成年子女和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父或母的利益,行使不当,可能损害相关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
    三、八周岁可以中止探视权吗?
    设立探望权的初衷在于保护子女的利益,父或母行使探望权也有赖于子女的配合,儿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父母给予子女的心理关怀,必须建立在子女愿意接受的前提下。当子女不想见父或母时,如果一味强调父或母探望的权利和所谓的“长远利益”,而对子女的意志不加理会,必然会使子女受到更大的伤害。因此,可以借鉴《民法典》中对于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具体来说,当子女不满八周岁,因其尚不具备独立健全的表意能力和对自身利益的准确判断能力,故其拒绝探望,一般不宜作为探望权中止的事由;当子女为八周岁以上,因其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表达能力和对自身利益的准确判断能力,故其拒绝探望,且没有他人强迫等情形,则应作为探望权中止的事由。
    结语
    探视权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的与子女见面交往的权利。根据《民法典》规定,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当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可以中止探望权利,但中止的情形消失后应恢复。在中止探望权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和利益,尊重其独立表达能力和对自身利益的准确判断能力。根据《民法典》的年龄划分标准,未满八周岁的子女一般不宜以拒绝探望为中止权利的事由,而八周岁以上的子女如无他人强迫等情形,则可作为中止探望权的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七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六十七条 老年人可以通过老年人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国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
    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七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六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8: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