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赠与财产权利的限制 |
释义 | 赠与行为无效的情况包括:赠与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受赠与人被欺诈或胁迫、赠与双方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违反法律或公共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民法典》第148条规定,被欺诈方有权要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分析 赠与行为无效主要体现在: 1、赠与人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赠与人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但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其在没有发病期间实施的,并且符合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条件的,应当认定有效; 3、受赠与人系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4、赠与人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 5、赠与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赠与。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拓展延伸 赠与财产权利的法律限制与保护 赠与财产权利的法律限制与保护是指在赠与财产的过程中,法律对赠与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和保护措施。这些限制和保护旨在确保赠与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在赠与财产权利时,法律规定了一些限制条件,例如受赠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定资格、赠与行为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等。同时,法律也为赠与行为提供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例如要求赠与行为必须是自愿的、真实意思表示等。这些限制和保护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赠与财产权利的合法、有序进行。 结语 赠与行为无效的情况有多种,包括赠与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以及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不当手段。而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赠与行为,如果能证明是在没有发病期间实施且符合法律条件,应当认定为有效。此外,赠与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赠与也会被视为无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了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受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赠与财产权利的法律限制与保护旨在确保赠与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保障当事人的权益,为此法律规定了限制条件和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赠与财产权利的合法、有序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