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诬告罪和诬告陷害罪的概念及区别 |
释义 | 诬告陷害罪是指恶意捏造犯罪事实陷害他人,应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构成要件包括混淆视听、捏造事实、构陷他人以及故意恶意诬陷。犯罪行为人一经审查,将受到刑罚并赔偿被害人。失实检举、错告、诽谤等与诬告陷害罪有明显区别,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法律分析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恶意或蓄意陷害他人,意图使受到法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构成诬告陷害罪的犯罪行为人应当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情况特殊或情节严重的应当从重处罚。 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相对复杂,简单来说可以归结为4点: 1、客体要件:可以理解为诬陷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部门的正常活动,也就是混淆视听假借司法部门达到诬陷他人的目的。此类案件可能导致司法部门错判冤假错案。 2、客观要件:就是指随意捏造犯罪事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把他人的犯罪行为强加于他人。此类案件会严重影响他人名誉,导致司法部门追究莫须有的罪名,严重浪费纳税人的钱和国家资源。 3、主体要件:可以理解为主体可以是一般人,即被害人只要到达国家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的,以达到构陷为目的。情节严重的例如:诬陷国家公务员会导致其执法犯法,这个时候就会从重进行处罚。 4、主观要件:简单来说就是出于故意、恶意、蓄意诬陷他人,明知诬陷却恶意为之,一般来说多有报复或者其他利益行为。此类案件严重影响他人名誉,导致他人造成经济或精神损失。 一经审查构成诬告陷害罪的,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需判处有期徒刑,根据情节轻重和具体情况会从重或从轻处罚,同时也会赔偿被害人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不过需要申明的是若仅限于诬陷未遂或终止的都应当从轻处罚,终止诬陷的,如果未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可以免除处罚。诬陷罪成立后主动投案自首的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 另外根据司法解释失实检举和错告都与诬告陷害罪有根本区别,失实检举和错告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诽谤罪和诬告陷害罪也不同,毁谤罪主要是私下散播他人不好的言论,旨在损害他人名誉,而并不是希望他人受到法律追究。 结语 诬告陷害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捏造犯罪事实,恶意陷害他人,以达到迫使其受到法律追究的目的。根据法律规定,犯罪行为人应当受到严厉的刑罚,以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其中每个要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定罪,犯罪行为人除了受到刑罚,还需赔偿被害人的精神和经济损失。需要注意的是,若诬告未遂或终止,处罚可能会相对较轻,而自首行为也可能减轻甚至免除处罚。与失实检举、错告、诽谤罪等不同,诬告陷害罪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严重性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五条 传授犯罪方法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百零八条 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