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虚假信息传播的法律责任 |
释义 | 转发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法律后果;若造成严重后果,刑罚将达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或明知虚假信息并故意传播于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者,同样将受到处罚。 法律分析 转发虚假信息的法律后果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前提是行为人明知是虚假信息仍然转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若是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虚假信息传播的刑事与民事法律责任 虚假信息传播涉及到刑事和民事法律责任。在刑事方面,虚假信息传播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如诽谤、造谣传谣等,涉及到刑法中相关罪名的适用。对于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包括罚款、拘役、有期徒刑等。而在民事方面,虚假信息传播可能给他人造成损害,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追究虚假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根据民法相关规定,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承担公开赔礼道歉等。虚假信息传播的刑事与民事法律责任的适用,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促进信息传播的真实、准确和可靠。 结语 转发虚假信息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知是虚假信息却继续传播的行为人将面临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更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虚假信息传播不仅涉及刑事责任,还可能引发民事诉讼,受害人可要求赔偿损失、恢复名誉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准确和可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七十二条 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求信息处理者更正、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更正、删除,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 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章 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 (一)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 (二)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 (三)个人撤回同意; (四)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保存期限未届满,或者删除个人信息从技术上难以实现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停止除存储和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之外的处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