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酒驾刑拘可以取保候审么? |
释义 | 酒驾刑拘可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强制措施,已判刑不可取保。醉酒驾驶判拘役可请假一到两天,缓刑可不被羁押。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情形包括可能判管制、拘役或附加刑,可能判有期徒刑但不致危险,严重疾病或怀孕哺乳妇女且不致危险,羁押期满但案件未结。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醉酒驾驶属危险驾驶罪,处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可采取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审措施。 法律分析 一、酒驾刑拘可以取保候审么? 酒驾刑拘可以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取保候审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措施,已判决的不能取保候审。如果之前取保候审采取保证金的方式,在期间没有违反规定,如果判实刑,则由家人持生效判决书和有关材料去申请退还保证金。 醉酒驾驶如果认定危险驾驶罪,一般是判处拘役并处罚金,缓刑的几率比较大。如果判处缓刑,可以不被羁押。如果是被判处拘役,按照法律规定,每个月可以请假一到二天。一般操作好像是不让请假,直接刑期扣掉可以请假的天数,予以释放。 二、关于酒驾被刑事拘留后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在当代的社会喝完酒之后驾驶机动车辆,必然是需要采取一定的处理手段的。比如说达到了醉酒驾驶的程度,那么将会按照危险驾驶罪来进行处罚。但是具体的处理的方式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的,比如说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过程当中可以采取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审的措施。 结语 酒驾刑拘可以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之前取保候审采取保证金的方式,在期间没有违反规定,如果判实刑,则可以申请退还保证金。醉酒驾驶如果认定危险驾驶罪,一般判处拘役并处罚金,缓刑的几率较大。如果判处缓刑,可以不被羁押,每月可请假一到两天。关于酒驾被刑事拘留后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酒驾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在处理醉酒驾驶案件时,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审等措施。 法律依据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2021修订):第五章 机动车驾驶人管理 第三节 校车驾驶人管理 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并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核查,确认申请人无犯罪、吸毒行为记录。对符合条件的,在机动车驾驶证上签注准许驾驶校车及相应车型,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三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提请批准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提请批准逮捕。 公安机关在根据第一款的规定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具有社会危险性说明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七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