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债权人如何应对债务人和担保人的欺骗行为? |
释义 | 我国法律规定,欺诈订立的合同可撤销,当事人可选择申请撤销合同。债权人在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欺骗下订立的合同,可选择继续履行或撤销。民法典148、149条明确规定了受欺诈方的权利。 法律分析 1、我国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除危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外,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申请撤销合同。故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欺骗债权人,订立主合同和保证合同的,债权人有权选择是继续履行还是撤销该合同。如果债权人认为虽然订立合同时受到了欺诈,但是合同履行对自己更有利,那么就可以继续履行该合同。债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决定是否撤销合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 拓展延伸 应对债务人和担保人的欺骗行为:法律保护与救济措施 债务人和担保人的欺骗行为对债权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挑战。然而,法律为债权人提供了一系列保护与救济措施,以应对这种欺骗行为。首先,债权人可以通过起诉欺诈行为来追讨债务人和担保人的责任,以维护自身权益。其次,债权人可以寻求法院的临时禁令,阻止债务人和担保人转移资产或采取其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动。此外,债权人还可以依法要求追回已转移的财产,以满足其债权要求。最后,债权人还可以与其他相关方合作,共同采取法律行动,共同面对欺骗行为。综上所述,债权人应当充分利用法律保护与救济措施,坚决应对债务人和担保人的欺骗行为,维护自身权益。 结语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欺诈行为对债权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挑战。然而,法律为债权人提供了一系列保护与救济措施,以应对这种欺骗行为。债权人可以选择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或继续履行合同。此外,债权人还可以通过起诉欺诈行为、申请临时禁令、追回财产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债权人应充分利用法律保护与救济措施,坚决应对欺骗行为,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