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务犯罪中的主观故意是否可以被辩护? |
释义 | 法律分析:主观故意作为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被视为犯罪的“重罪”。但在法律实践中,主观故意并非不能被辩护。如果辩护人能够证明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存在必然错误或外部因素等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对主观故意进行酌情减轻或免责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职权、职责形成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枉法令、徇私舞弊、泄露国家秘密、违法征收、征用、强制执行或者以其他方式滥用职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十四条 犯罪分子故意实施职务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犯罪分子因重大失误实施职务犯罪后果严重的,依法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九十四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法院说明有关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提出辩护意见,申请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法院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和被害人、民事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以上法律规定表明,职务犯罪的主观故意可以被辩护,并且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犯罪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向法院说明有关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并提出辩护意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