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超时劳动争议仲裁的后果是什么? |
释义 | 超过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后果是当事人将失去申请仲裁的权利,仲裁委员会也将不予受理。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此,当事人应在规定期限内提起劳动仲裁申请,否则将失去申请仲裁的权利。 法律分析 超过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后果是消灭其申请仲裁的权利,即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时效期限是多久? 劳动仲裁时效期限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的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时效期限为一年。仲裁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当事人超过仲裁时效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仲裁委员会将不予受理。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如果仲裁时效期间的最后一日跨越了节假日,那么仲裁时效期间应当顺延至节假日结束后的一天。 劳动仲裁时效期限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当事人应当珍惜自己的诉讼时效,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仲裁申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 劳动仲裁时效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如果超过仲裁时效期限,当事人将失去申请仲裁的权利,仲裁委员会也将不予受理。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因此,当事人应该在一年内提起劳动仲裁申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九条 工会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地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应当有同级工会代表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章 总则 第六条 【举证责任】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