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规定 |
释义 | 法律行为的有效与无效条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欺诈、胁迫、恶意串通、违法违背公共利益、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情况下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效;而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真实、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的行为则是有效的。 法律分析 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具体如下: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无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如果所附的条件是违背法律规定或者不可能发生的,应当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凡是依法或者依双方的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本人未亲自实施的,应当认定行为无效;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具体如下: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拓展延伸 法律行为的效力如何确定 确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是通过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法律原则来进行评估的。首先,根据法律规定,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如合法的目的、合法的形式等。其次,法律原则也对法律行为的效力产生影响,如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此外,还需要考虑与法律行为相关的事实和证据,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在评估过程中,法律专业人士会综合运用法律条文、判例法和学说观点等,进行权衡和解释。最终,法律行为的效力会根据以上因素综合判断,确定其是否有效。 结语 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多个因素。根据法律规定和原则,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并确保其意思表示真实且合法。同时,行为不能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此外,法律行为的效力还需考虑相关的事实和证据。律师会根据法律条文、判例法和学说观点等进行权衡和解释,最终确定其有效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