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哪些情况需要用到劳动合同
释义
    劳动合同的主旨是:劳动合同在信用卡、贷款、社保、劳动纠纷、子女上学等情况下起到重要作用;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合同主体不合格、合同内容不合法、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形式不合法;没签劳动合同的劳动仲裁证据包括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记录、职务证件、招聘记录、考勤记录、证人证言和其他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
    法律分析
    一、哪些情况需要用到劳动合同
    需要用到劳动合同的情况如下:
    1.劳动者在办理信用卡和银行贷款的时候,可能会用到。
    2.劳动者去社保部门办理社保或者去劳动部门办理领取失业金的时候,会用到。
    3.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出现劳动纠纷,申请劳动仲裁时可能会用到劳动合同。
    4.有些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小孩上学,学校也会要求小孩的父母提供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二、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
    1.合同主体不合格。如受雇一方提供了假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用单位不具备招聘资格等。
    2.合同内容不合法,即劳动合同有悖法律、法规及善良风俗,或是损害了国家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如约定制造冰毒、假钞等。内容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3.意思表示不真实。劳动合同是双方合意的产物,应该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违背一方的真实意愿,因而是无效的。
    4.合同形式不合法。这是指劳动合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也未实际履行主要义务,或者依法或应当事人要求应当鉴证的劳动合同没有鉴证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使合同形式上合法化后,就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三、没签劳动合同的劳动仲裁证据包括哪些
    1.工资卡或其它工资发放记录;
    2.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3.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能够证明职务职位身份的证件;
    4.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等招用记录;
    5.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
    6.其他劳动者的证言;
    7.其它能够证明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
    结语
    劳动合同的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办理信用卡、银行贷款、社保、劳动仲裁等情况。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需出具证明,并办理档案和社保关系转移手续。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合同主体不合格、合同内容不合法、意思表示不真实以及合同形式不合法等。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仲裁证据包括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记录、职务证件、招聘记录、考勤记录、证人证言以及其他能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十条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双方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五条 【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等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9: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