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判断借款方是否存在不当得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借款方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是否存在其他负债等情况。同时,投资人也应该注意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故意隐瞒信息等欺诈行为。若借款人存在不当得利行为,投资人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在合同订立或者履行中,一方利用对方在知识、技术或者商业信誉等方面的依赖或者对方所处的困境,订立不公平的合同,损害对方利益的,受害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经营者不得使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方式向消费者宣传其商品或者服务;不得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善良、贪图小便宜等心理,采取捆绑搭售、拒不明码标价、低价诱骗、无理索赔、强制消费等方式损害消费者利益。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手段,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上法律依据可以为投资人在判断借款方存在不当得利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以便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