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本文介绍了借款合同的生效条件,包括借款合同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当事人就借款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借款合同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和不违背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和第五百零二条规定,具备这些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才能有效。 法律分析 借款合同的生效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借款合同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即能够自主决定是否达成借款合同。 2.当事人就借款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即双方就借款的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关键内容达成一致。 3.借款合同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这意味着借款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能违反社会公德和良好风俗。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五百零二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拓展延伸 借款合同生效要件是什么? 借款合同生效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借款人同意借款的表示:借款人向贷款人明确表示同意借款的协议,包括借款的种类、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 2.贷款人的同意:贷款人在借款人明确表示同意借款后,给予借款人贷款的同意,并在借款合同中载明。 3.借款的交付:借款人将借款交付给贷款人,贷款人收到借款后,应立即向借款人发放贷款。 4.还款条件的成就:借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还款条件,包括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还款金额等,如未约定的,则按照通常情况下的还款方式进行。 5.贷款利率的确定:借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贷款利率,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则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执行。 6.违约责任的承担:借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贷款人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催收、诉讼等。 如果借款合同中缺少以上任何一个要件,合同就可能被视为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借款人可能无法获得贷款。因此,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各方应认真阅读、理解并确保满足合同生效的所有要件。 结语 借款合同的生效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借款合同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当事人就借款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借款合同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和第五百零二条规定,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因此,借款合同的生效需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