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法规定的人事争议指什么 |
释义 | 劳动法规定的人事争议是指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人事管理事项引发的争议。人事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诉讼和调解等方式解决。人事争议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性质的解决方式,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保障权益和维护稳定。人事争议诉讼需要先经过仲裁,当事人是事业单位的职工,主要关注人事权益。 法律分析 一、劳动法规定的人事争议指什么 劳动法规定的人事争议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录用聘用、聘用或聘任合同、职务任免、福利待遇、工资调整、奖励处分、辞职辞退等人事管理事项所引发,人事管理行为侵害相对人(工作人员)权益所引起的争议和纠纷。 人事争议主体的范围较广,只要是人事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均属于人事争议的主体。同样人事管理行为也非常宽泛,是能够引起人事争议,即能引起人事争议的囊括全部人事管理事项与管理行为,包括具体行为与抽象行为。 二、人事争议的处理方式 人事争议仲裁: 人事争议仲裁是对人事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人事纠纷由人事管理的行政权力与司法程序相结合进行依法调解和裁决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准司法性质的解决方式。它具有保障权益、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减少诉讼压力等重要作用。与传统的人事争议解决方式相比,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一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二是当事人在仲裁中的地位一律平等的原则;三是及时、公正、合理的原则。 人事争议纠纷的诉讼 对于人事争议纠纷诉讼,司法解释设立成了完全与劳动争议仲裁一样的程序模式。这里所说的一样的模式是指在适用程序法上的相同: (1)前置:即必须先经过仲裁,人民法院方予以受理; (2)受案范围:必须符合法律及相关规范、司法解释规定下、限制下的各类争议,否则即使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何种仲裁裁决,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审理机构:审理人事争议纠纷案件由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庭承办。 人事争议的调解: 这里所说的调解,专指对于人事争议处理的政府行政主管机关的调解、机关事业单位调解组织的调解以及民间调解。 三、人事争议诉讼的特点 人事争议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的范围。与其他民事诉讼活动相比,人事争议诉讼有如下特点: 1.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人事争议诉讼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必须是不服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才受理,没有经过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裁决的人事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2.人事争议诉讼的当事人是事业单位的职工。 3.人事争议诉讼的标的主要是人事权益。 结语 人事争议是劳动法规定的一种争议,涉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之间的人事管理事项引发的争议和纠纷。人事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仲裁、诉讼和调解。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性质的解决方式,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保障权益、维护稳定、化解矛盾。诉讼需要先经过仲裁,符合法律规定的争议才能受理,由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庭承办。调解则可以通过政府行政主管机关、机关事业单位调解组织或民间调解进行。人事争议诉讼的特点包括仲裁作为前置程序、当事人为事业单位职工、标的主要是人事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宗旨】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