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 第一百九十五条【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一、遗产继承如何实现 遗产继承实现方式有: (一)根据遗嘱实现。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二)根据法定继承实现。法律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遗产继承权利怎么实现 继承权的实现,亦称为继承权的兑现,指继承人依法取得继承权后,根据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的方式取得遗产的法律后果。继承权的实现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 (一)继承人在继承权主体的范围内; (二)继承权人没有丧失继承权; (三)继承权实现的内容是合法的,没有侵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要实现继承权,首先应明确自己是否具有继承主体资格,有遗嘱按遗嘱,没遗嘱按法定继承。继承开始后,任何一方继承人均有权提出分割遗产。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则可向人民法院提起遗产继承诉讼。 二、遗产继承的方式 (一)法定继承,遗产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方式来处理遗产,由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 (二)遗嘱继承,被继承人立有遗嘱的,应当按照遗嘱继承办理; (三)遗赠,被继承人将财产赠送给他人的,应当按照遗赠处理; (四)遗赠扶养协议,被遗嘱人和他人有遗赠扶养协议的,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应当按照遗赠扶养协议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