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商家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损失,如何维权?
释义
    食品安全法规定,发现食品问题可要求赔偿10倍价款或3倍损失。以营养成分标识不符为例,消费者可要求10倍或3倍赔偿。案例中,超市误标有机绿豆营养成分,消费者要求赔偿。另一案例中,数码相机广告欺诈,消费者要求赔偿。法院判决支持消费者,返还购机款并赔偿损失。
    法律分析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发现食品有问题,除了可以向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价款10倍或者损失3倍的赔偿金。
    由此可见,发现食物有问题,既可以索要10倍赔偿,也可以索要3倍赔偿。
    以食品标识的营养成分与实际营养成分不符为例,消费者只要发现这种情形,就可以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在赔偿因食品问题造成的损失之外,继续要求他们承担10倍赔偿金或者3倍赔偿金。这是二选一,并非只有10倍赔偿或者3倍赔偿。实践中,消费者当然会选择10倍赔偿。
    王某在一家超市购买了某品牌有机绿豆(405克)。产品包装营养成分表上标注,每100克含蛋白质45.5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2.1克、钠0毫克。“这些营养素加起来之和为108.4克,大于标注的100克。”
    靳先生随后咨询三星厂家客服,证实该型号数码相机从未具有蓝牙功能也不具备独立的取景器。靳先生向**易购客服投诉要求赔偿,对方称网页标示错误系无心之失,拒绝赔偿。靳先生认为**公司的行为构成欺诈,将**公司诉至法院。
    最终,法院认为,**公司存在欺诈行为的故意,构成销售欺诈,遂判决苏宁返还靳先生购机款4287元和赔偿12861元的诉讼请求。
    拓展延伸
    商家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维权热潮,维权途径与策略解析
    商家虚假宣传对消费者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因此维权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消费者应该积极行动,寻找合适的维权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可以尝试与商家进行沟通和协商,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并给予补偿。如果商家不予理睬或拒绝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向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了解法律保护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消费者可以咨询律师或法律机构,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维权的流程可能会比较复杂,但坚持下来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制定合适的维权策略也是关键。消费者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如广告、购买记录、证人证言等,以支持自己的维权诉求。同时,在维权过程中保持理性、冷静,避免情绪化的行为,以增加胜诉的可能性。维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对商家虚假宣传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结语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发现食品问题可要求赔偿。根据法律,赔偿金可为价款10倍或损失3倍。举例来说,若食品标识与实际营养成分不符,消费者可要求赔偿损失并继续索要10倍或3倍赔偿金。在案例中,法院认定**公司存在欺诈行为,判决赔偿购机款及损失。消费者应积极维权,与商家协商、投诉消费者权益组织,并了解法律保护措施,制定合适的维权策略。坚持维权有助于维护权益,警示商家虚假宣传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二章 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八条 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电子商务经营者向消费者发送广告的,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六章 争议的解决 第四十五条 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章 经营者的价格行为 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
    (一)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
    (四)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五)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六)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
    (七)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八)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3: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