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务犯罪如何判断? |
释义 | 职务犯罪是指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行为,依法应受刑事处罚。具体包括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单位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物罪。各类犯罪的金额标准也有所不同,从5000元到30万元以上不等。 法律分析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 1、贪污罪:5000元以上,不满5000元但情节较重的(贪污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及募捐款物、赃款赃物、罚没款物、暂扣款物,以及贪污手段恶劣、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情节); 2、受贿罪:5000元以上,不满5000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3)强行索取财物的; 3、职务侵占罪:5000元~20000元以上; 4、挪用公款罪:10000~30000以上; 5、单位受贿罪:10万元以上; 6、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30万元以上; 7、隐瞒境外存款罪:30万元以上; 8、私分国有资产罪:10万元以上; 9、私分罚没财物罪:10万元以上。 拓展延伸 职务犯罪的定罪标准和法律适用 职务犯罪的定罪标准和法律适用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涉及职务犯罪的判决和定罪所依据的标准和法律规定。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特定职务期间,滥用职权、受贿、贪污、渎职等违法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职务犯罪的定罪标准主要包括:罪行的客观事实和证据确凿、罪行的主观故意和恶意、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职务犯罪的特殊性等。法律适用方面,法官会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犯罪的性质、情节、社会影响等,进行定罪和量刑。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的定罪标准和法律适用是确保公正司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结语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等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行为,侵害公民权益,破坏公务规范,应予以刑事处罚。根据我国刑法,贪污、受贿、职务侵占、挪用公款等犯罪的金额标准有具体规定。职务犯罪的定罪标准和法律适用是确保公正司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会综合考虑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定罪和量刑,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