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构成犯罪的条件如下: 1、客体要件,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3、主体要件,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4、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 第三条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属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一) 证据所证明的事实不构成犯罪的; (二) 仅有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无其他证据印证的; (三) 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和无罪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重大矛盾且难以排除的; (四) 共同犯罪案件中,同案犯的供述存在重大矛盾,且无其他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的; (五) 没有直接证据,而间接证据不能相互印证的; (六) 证明犯罪的证据中,对于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依法予以排除后,其余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有犯罪事实的; (七) 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主观方面要件的; (八) 虽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但无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该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九) 其他不能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