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醉驾事故逃逸的处罚 |
释义 | 肇事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指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有两种情况: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若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则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有两种情况: 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 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肇事逃逸的相关法律规定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员或乘车人离开现场,导致后续处理工作无法进行,且经调查无法确定事故原因和责任人的行为。肇事逃逸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制裁: 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将受到刑罚的追究。 2.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肇事逃逸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承担修理费和其他费用。 3.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肇事逃逸的机动车驾驶人将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记入信用档案,同时处以罚款。 4.道德责任:肇事逃逸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规则,也伤害了受害人的权益,社会对此深恶痛绝。 在法律上,肇事逃逸是一种犯罪行为,对犯罪者应依法严惩。同时,驾驶员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发生交通事故时应及时报警并尽快离开现场,不要逃逸,以免承担法律责任。 结语 无论是人还是车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离现场,肇事逃逸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肇事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面临三年至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而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将面临七年至有期徒刑的刑罚。因此,任何人都应该积极配合交通事故的处理,向公安机关报案,以免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四章 行政强制措施适用 第三十五条 车辆驾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检验体内酒精含量: (一)对酒精呼气测试等方法测试的酒精含量结果有异议并当场提出的; (二)涉嫌饮酒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 (三)涉嫌醉酒驾驶的; (四)拒绝配合酒精呼气测试等方法测试的。 车辆驾驶人对酒精呼气测试结果无异议的,应当签字确认。事后提出异议的,不予采纳。 车辆驾驶人涉嫌吸食、注射毒品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后驾驶车辆的,应当按照《吸毒检测程序规定》对车辆驾驶人进行吸毒检测,并通知其家属,但无法通知的除外。 对酒后、吸毒后行为失控或者拒绝配合检验、检测的,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