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假释的执行是如何的 |
释义 | 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需遵守法律、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并经监督机关批准离开居住地。在假释考验期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期满后宣告刑罚执行完毕。如违反假释管理规定但未构成新犯罪,将撤销假释并收监执行未完刑罚。 法律分析 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拓展延伸 假释执行的法律程序及注意事项 假释执行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刑期未满之前,根据一定的条件和程序予以暂时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假释执行的法律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决定和监督等环节。在申请阶段,罪犯需要提出假释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审查阶段,相关部门会对罪犯的案件进行评估和审查,包括犯罪情况、表现等。决定阶段,根据评估结果和法律规定,决定是否批准假释。在假释执行过程中,还需注意罪犯的行为表现、遵守相关规定等。假释执行的目的是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但也需要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对于假释执行,需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并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合法、公正和有效。 结语 对假释犯罪分子的管理需要严格遵守规定,包括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监督机关规定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离开居住地需获得监督机关批准。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新的犯罪行为,假释考验期满即认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并公开宣告。对于有违反规定但未构成新犯罪的情况,应依法撤销假释,继续执行未完刑罚。假释执行是一种有条件的刑罚执行方式,需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加强监督管理,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同时确保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五条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适用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