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发现钱包不还是否有法律责任? |
释义 | 捡到别人钱财应归还,否则构成不当得利,失主有权追偿。钱财达到一定数额构成侵占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侵占罪属于自诉案,需失主提起诉讼并提供证据。中国传统美德是拾金不昧,不要因贪便宜而引发纠纷,应立即归还或送至有关部门。 法律分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捡到别人钱财,数额较大的就应该及时送到有关部门或者等待失主来寻找遗失物;过低的钱财在遗失后也不会有失主找上门,所以也不用过于担心。但无论是大额财物还是小额钱财,这些都算不当得利。如果失主来追要遗失物,作为我们拾到财物一方,还是将财物归还给对方比较好。现在来看看法律上对于捡到财物不归还会负那些刑事责任吧。 捡到钱包不还犯法吗 《民法典》122条规定:公民在没有法律依据下得到的钱财财物,都属于不当得利。不当得利而导致受损失的一方有权要求返还不当利益。拾取到他人钱财物品属于不当得利,失主有权利追偿。钱财价值达到一定数额,就构成了侵占罪。恶意占有遗失物或者将别人代理保存的财物占为己有,数额巨大并且拒不退还,必要时承担刑事责任。 第九百八十五条【不当得利定义】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上述提到了【不当得利】和【侵占罪】,下面说说具体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侵占罪属于自诉案,需要失主提出诉讼并且提供证据。 如果捡钱人及时归还了,失主放弃追究责任,那么捡钱人不用被处罚。 中国传统美德一直在弘扬拾金不昧,路不拾遗这些典范。不要因为贪便宜心里而要吃官司纠纷。捡到财物后等待失主然后归还,等不到失主的情况下可以送往派出所或者银行机构。等到失主的情况下,应该立即归还。 结语 捡到别人的钱财,无论数额大小,都应该及时归还给失主或上报相关部门。根据《民法典》122条,拾得他人财物属于不当得利,失主有权要求返还。如果恶意占有或拒不退还,涉及数额巨大,可能构成侵占罪,承担刑事责任。侵占罪的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中国传统美德弘扬拾金不昧、路不拾遗,我们应该遵守这些美德,及时归还捡到的财物,避免纠纷和法律风险。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九条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时尚未归还的实际透支的本金数额,不包括利息、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归还或者支付的数额,应当认定为归还实际透支的本金。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时,应当根据发卡银行提供的交易明细、分类账单(透支账单、还款账单)等证据材料,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提辩解、辩护意见及相关证据材料,审查认定恶意透支的数额;恶意透支的数额难以确定的,应当依据司法会计、审计报告,结合其他证据材料审查认定。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应当在对上述证据材料查证属实的基础上,对恶意透支的数额作出认定。 发卡银行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应当有银行工作人员签名和银行公章。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七条 催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认定为本解释第六条规定的“有效催收”: (一)在透支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后进行; (二)催收应当采用能够确认持卡人收悉的方式,但持卡人故意逃避催收的除外; (三)两次催收至少间隔三十日; (四)符合催收的有关规定或者约定。 对于是否属于有效催收,应当根据发卡银行提供的电话录音、信息送达记录、信函送达回执、电子邮件送达记录、持卡人或者其家属签字以及其他催收原始证据材料作出判断。 发卡银行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应当有银行工作人员签名和银行公章。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四条 为信用卡申请人制作、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涉及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或者涉及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规定,分别以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和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定罪处罚。 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或其人员,为信用卡申请人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的规定,分别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定罪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