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证明正当防卫的必要证据是什么? |
释义 |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需要满足起因、时间、对象、主观和限度等五个条件。如果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在面对严重暴力犯罪时,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情况下,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那么,正当防卫需要哪些证据? 正当防卫满足的条件包括五个条件: (1)起因条件: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不法侵害,一般指犯罪行为,还包括一些侵犯人身、财产、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 (2)时间条件: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①不法侵害是真实存在的。②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3)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针对第三者(包括侵害者的家属、子女)进行。 (4)主观条件:防卫目的是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防卫目的正当性,是正当防卫成立的首要条件,也是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重要根据。 (5)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指足以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所谓重大损害,指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结语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满足起因、时间、对象、主观和限度条件。证据包括不法侵害行为的证明、防卫行为的证明以及正当性的证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需承担责任,对严重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情况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六十三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八条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证人的询问与待证事实无关,或者存在威胁、侮辱证人或不适当引导等情形的,审判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必要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证人故意作虚假陈述,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妨碍证人作证,或者在证人作证后以侮辱、诽谤、诬陷、恐吓、殴打等方式对证人打击报复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七条 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