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政务处分种类及期限
释义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有利于构筑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提升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法律分析
    政务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政务处分的期限如下: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由于所有“政纪”均已成为国家法律,监察法首次提出政务处分概念,并以其代替“政纪处分”,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制定政务处分法,将监察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有利于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
    政务处分直接涉及公职人员的职务、职级、级别、薪酬待遇等重要事项,对公职人员具有重要影响。政务处分权必须严格依法行使,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制定政务处分法,明确实施政务处分的主体,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处分事由、权限和程序,被处分人员维护合法权益的救济途径等,有利于处分决定机关、单位强化法治观念、程序意识,提升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拓展延伸
    政务处分的程序和法律依据
    政务处分是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职责、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惩罚的一种制度。政务处分的程序和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务处分的程序应符合法定程序,包括听证、调查取证、听证会等环节,确保被处分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务处分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规定了政务处分的种类、程序、期限等具体规定,保证了政务处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政务处分的程序和法律依据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促进公务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结语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政务处分法的制定使得政务处分的范围更广,适用于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这有助于建立一个严密的法网,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政务处分权的行使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明确程序和法律依据,保障被处分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制度建设有助于提升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第十三条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
    (一)在政务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
    (二)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
    (三)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四)包庇同案人员的;
    (五)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六)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七条公职人员有违法行为,有关机关依照规定给予组织处理的,监察机关可以同时给予政务处分。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