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事诉讼起诉期限是多长?
释义
    民事纠纷起诉时效为3年,从知晓权益受损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制度旨在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易成本。起诉是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行为,需要递交起诉状,并包括相关身份信息、纠纷及诉求、证据等。法院应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要拖延起诉,以免超过时效。
    法律分析
    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诉讼时效是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法律规定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三年,是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起诉是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对特定案件进行审判的行为。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因自己的或依法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予以审判保护的诉讼行为。起诉是需要向法院递交起诉状的,起诉状的内容应当包括:
    1.原告与被告的详细身份信息。如果对方不是自然人的,需要写清其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相关信息。
    2.写清需要解决的主要纠纷,与自己的诉求。
    3.写清能够证明自己诉求的相关证据等。提交起诉状之后,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且通知当事人。
    所以,对于民事纠纷要起诉至法院的,不要拖延,以免超过诉讼时效。
    结语
    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旨在促进法律关系的稳定和降低交易成本。起诉是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行为,需要递交起诉状,并包括详细身份信息、主要纠纷和相关证据等。务必及时起诉,以免超过诉讼时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四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