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与假释撤销的区别及原因 |
释义 | 《刑法》规定了对于被假释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的撤销处理,包括犯新罪、有其他未判决罪行、违反假释或缓刑管理规定等情况,将依法撤销假释或缓刑,并根据判决情况执行相应刑罚。 法律分析 对于“撤销假释”,《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被假释的服刑人员,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服刑人员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被假释的服刑人员,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对于缓刑的撤销,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拓展延伸 缓刑与假释撤销:区别、原因及其影响 缓刑与假释撤销在刑事法律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缓刑是指法院在宣判刑罚时,暂时不执行刑罚,而将被判刑人暂时放回社会,但需遵守特定的条件和监督。假释撤销则是指在被判刑人已经获得假释后,由于违反假释条件或再次犯罪等原因,被撤销假释,并重新执行原判刑罚。 缓刑的目的是为了给予被判刑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假释则是对已经服刑一段时间的罪犯给予提前释放的机会,以便其能够早日回归社会。缓刑和假释撤销的原因可以包括违反监管条件、再次犯罪、危害社会等。 缓刑的影响是让被判刑人有机会改正错误,避免长时间的监禁对其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也减轻了监狱系统的负担。而假释撤销则意味着被判刑人未能充分利用假释机会,可能需要重新服刑,对其个人和家庭造成一定的打击。 总之,缓刑和假释撤销在刑事司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缓刑给予被判刑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假释撤销则是对违反假释条件或再次犯罪的严厉回应。这些措施的实施与否,直接关系到被判刑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安全。 结语 缓刑和假释撤销在刑事法律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缓刑为被判刑人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假释则是对已服刑人员的提前释放。缓刑的目的是帮助被判刑人重新融入社会,而假释撤销则是对违反条件或再次犯罪者的严厉回应。这些措施的实施与否直接关系到被判刑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六条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