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合同签订与补签、倒签的法律风险比较 |
释义 | 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可主张未签订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但倒签劳动合同往往难以获得双倍工资。倒签合同只要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不违反法律规定即有效。劳动者应慎重补签合同,正确理解倒签与补签的区别,只有将签订日期写明为实际签合同的日期才能定为补签,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分析 “补签”,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事后签订劳动合同,签订日期为补签合同的时间,劳动者可以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 “倒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往往拿不到用人单位未按期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因为在审理过程中存在举证难的问题。并且,如果“倒签”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就符合民法关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就是有效的。 具体案情 2011年2月1日,赵先生应聘至某职业学院担任水电工,但入职时没有和学校签劳动合同。2012年1月20日,学校通知赵先生,到学校去补签劳动合同。当天,赵先生赶到学校,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2011年2月1日至2012年1月31日。合同签订时间原本应该是2012年1月20日。“但当时学校告诉我,日期应该写入职时间。也没说什么理由,让我签字就行。”赵先生说。到了1月31日,赵先生接到学校通知,因为双方劳动合同到期了,学校不再继续聘用其担任水电工。事后,赵先生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申请,要求学校支付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1月20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但是被仲裁委驳回。随后,他将学校告到了法院。 但庭审时,学校拿出了上面那份劳动合同,称是双方自愿签订的。赵先生却没能拿出有力证据,证明这份劳动合同系在用人单位胁迫或者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签订的。最后,法院驳回了赵先生的诉讼请求。 法官解析 用人单位事后补签劳动合同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为“补签”,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事后签订劳动合同,把合同期限往前移,签订日期为补签合同的时间。另一种为“倒签”,正如赵先生的情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事后补签劳动合同,将合同期限往前移,同时将签订日期写成劳动关系建立之初的时间。“倒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往往拿不到用人单位未按期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因为在审理过程中存在举证难的问题。并且,如果“倒签”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就符合民法关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就是有效的。因此,他提醒劳动者:在补签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慎重,要正确理解“倒签”与“补签”的差异,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时,只有将签订日期写明为签合同的日期,才能定为“补签”,才能证明签订劳动合同的真正日期,也有利于劳动者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时,应当慎重考虑,并正确理解倒签与补签的区别。在补签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应坚持将签订日期写明为实际签合同的日期,以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此外,劳动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应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倒签合同的存在,并避免在审理过程中举证难的问题。在法律层面上,只要倒签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并且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就被认为是有效的。因此,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时,应谨慎行事,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三十条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七条 【过渡性条款】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