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是哪些内容 |
释义 | 经济犯罪的主旨是:经济犯罪具有经济内容,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及从事公务者,利用职务便利获取非法利益。基本罪名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选择罪名则根据是否利用职务便利从重处罚。刑法规定了危害国家、社会秩序和财产的行为都属于犯罪,但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视为犯罪。 法律分析 经济犯罪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一)任何经济犯罪都必须具有经济的内容; (二)经济犯罪的主体只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不是上述三类人员不构成这类犯罪; (三)经济犯罪分子获取非法的物质利益一定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1、基本罪名:指的是法律明确规定利用职务之便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的罪名,包括贪污罪和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 2、选择罪名:即法律虽未规定须以利用职务之便作为一定的构成要件,但却明确规定有利用职务之便的情形予以从重的罪名,例走私罪等。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拓展延伸 经济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经济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措施是保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举措。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经济犯罪的定义和刑事责任。其次,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部门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监督,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经济犯罪,加大对涉外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经济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 结语 经济犯罪是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犯罪行为,涉及经济内容、特定主体和职务便利。在法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基本罪名和选择罪名。为了保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打击措施。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加强宣传教育。只有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措施,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纲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23修正):第五章 适用与备案审查 第一百零一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第十六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