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叫欺骗消费者行为 |
释义 | 欺骗消费者行为是经营者通过虚假手段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欺骗消费者,损害其合法权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包括心理、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虚假宣传,商家应按消费者要求赔偿损失,金额可为购买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三倍,最低不低于500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2条。 法律分析 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是经营者通过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欺骗或诱导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会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一、什么叫欺骗消费者行为 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主要包括: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心理因素,除了由需要引起动机这一最重要因素外,还有知觉、学习和态度三个因素,知觉是指消费者感官直接接触刺激物所获得的直观的、形象化的反映,属于感性认识。 2.经济因素,概括地说,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主要是经济因素和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商品效用、房屋的价格等。 3.社会文化因素,每个消费者都是社会的一员,他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相关群体、家庭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欺骗消费者虚假宣传应该如何赔偿 欺骗消费者虚假宣传应该赔偿如下: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2.商家虚假宣传赔偿的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虚假宣传赔偿,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虚假宣传的民事责任。 结语 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应该给予适当的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商家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具体而言,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进行赔偿,如果金额不足五百元,则按照五百元进行赔偿。此外,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还可以采取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等方式进行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对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应当严肃处理,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二十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二章 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 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